
【前言】
1982年秋天,日本那边有本叫《新编日本史》的历史书,是右翼的人写的,居然被文部省给过了,还正式出版了。
这个消息一放出来,中国马上就察觉到了不对劲。
有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,原本在青岛静心养身体,但一听闻那事儿,立马就火急火燎地赶回了北京。没过多久,他就写了一篇题为《小心军国主义的那一套》的文章,还公开发了出来。
说起来真是不得了,这位中国大爷写了篇文章,立马就把日本右翼的注意力给拽过来了。两边儿这下可好,直接开干了,骂得不可开交。但说到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,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,那是真不含糊,使出了浑身解数,文笔犀利得跟刀似的,把日本右翼那些人骂得狗血淋头,根本抬不起头来。
很多日本极端分子心里都犯嘀咕,这位说话直接、不留情面的中国老者到底是谁啊?
那时候,挺多年轻的中国人对这个老爷子并不咋了解,也就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才认识他。等他们瞅见文章末尾写着“胡乔木”这三个字,都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,心里头明镜似的。
这人在毛主席身边写了20多年材料,真不是盖的!
胡乔木啊,他就是毛主席身边的那个得力助手,负责秘书的工作!
【“南乔”与“北乔”之争】
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,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有两位名叫“乔木”的人物,其中一位,他就是胡乔木。
胡乔木这个名字,是他去了延安之后才改的,他原本的名字是胡鼎新。
1912年6月1日,胡鼎新在江苏盐城呱呱坠地。打从娘胎里出来,他爹就对他寄予厚望,给他取名叫“鼎新”,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像成语里说的那样,破旧立新,干出一番大事业。
胡鼎新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正好是辛亥革命结束的第二年头,那会儿满清的专制统治被推翻了,国家正等着重新建设起来。所以,胡鼎新这个名字,不光是一个当爹的对儿子寄予的希望,也表达了大家对改变旧制度、迎来新气象的渴望。
挺让人惋惜的是,虽然辛亥革命把满清政府给推翻了,但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真正富裕强大起来。
胡鼎新小时候特别聪明,学业成绩总是很好,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念过书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,胡鼎新开始接触革命思想。到了1930年年底,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并且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革命活动中去。
1932年秋天,胡鼎新从北平回到了江苏盐城的老家。那时候,中共盐阜特委书记嵇荫根,还有盐城县委的组织委员刘必余,他们两人给胡鼎新介绍了共产党。后来,胡鼎新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值得一提的是,嵇荫根后来被捕叛变了。
胡鼎新老是参与革命活动,结果就被浙江大学给踢出去了。
1937年7月份,经冯雪峰一手安排,胡鼎新得到了组织的鼎力相助,踏上了去延安的路途。
一到延安,胡鼎新立马就给自己换了个新名字,叫胡乔木。
在那个时候,好多充满激情的知识分子改名字可不算少见,这事儿就像是跟以前的自己说声拜拜,然后迈开步子迎接新生活。
大家都说,胡乔木这个名字里的“乔木”二字,是从《诗经》里头“伐木”那篇找来的,具体是“从深谷里出来,搬到了大树上头”那两句。乔木嘛,讲的就是那种高高大大、直直挺挺的树。
而且,胡乔木还让自己的老婆李桂英换了名字,叫她“谷羽”。“谷羽”这名字挺有意思,就是说一只鸟从山里猛地飞出来,然后停在了高高的树枝上。他用这个名字来比喻老婆嫁给了他这个“大树”。
胡乔木给这个名字命名时,压根儿没想过,以后居然还会有人用到它。
这位老兄,他就是乔冠华。
挺巧的是,乔冠华和胡乔木都是江苏盐城的老乡,他们差不多同一时间考进了清华大学,年轻那会儿关系还挺好的。
跟胡乔木早年就勇敢参加革命不一样,乔冠华后来选择去国外深造,直到1938年春天他才回到香港,并且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活动中。
那时候,乔冠华在香港给余汉谋弄的《时事晚报》当老总,写些政治评论啥的。但因为这报纸是国民党那边管的,他不好直接用真名发声,就琢磨了个笔名,叫“乔木”。他说,自己个子挺高,人又瘦,就跟那高高的大树似的。
有两个叫“乔木”的人,一个在香港写文章,另一个在延安也写文章。他俩事先没打招呼,结果就整出事儿了——大家分不清谁是谁,因此还闹出了挺多误会。
1995年5月份15号那天,胡乔木的闺女胡木英在被人问起时,分享了一个趣事。
胡乔木的亲妹妹胡文新,那时候正在白区忙活。后来有一天,她碰巧读到了乔冠华在香港用笔名“乔木”写的文章,心里头一激动,还以为自家兄长胡乔木跑香港去了呢。这么一想,她就赶紧动手写了封家书寄过去。
可想而知,当乔冠华收到这封信时,他心里是满满的疑惑:
“我咋突然多了个亲妹妹呢?”
后来,胡乔木和乔冠华两人总算是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。
大家为了方便,就给乔冠华起了个昵称叫“南乔”,而胡乔木呢,就被叫做“北乔”。
南乔和北乔的较量,其实从来就没真正停过,只是换了个形式继续罢了。
【担任毛主席秘书】
1941年2月头上,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突然找上门来,跟胡乔木见了面。
王若飞这次出门,是替中央来跟胡乔木聊聊的:
乔木啊,毛主席那边人手不够,特意点你的名,让你去当秘书,而且还得兼顾中央政治局的秘书工作。
胡乔木一听这话,心里猛地一惊。他以前可从来没和毛主席有过啥直接来往,最多也就是在大众场合里,碰巧见过那么几回。
由于胡乔木从没担任过秘书,而且是要给毛主席服务,他心里挺忐忑的。他直接跟王若飞说了心里话:
给毛主席做助手,我心里直打鼓,生怕自己做不到位。毕竟,我之前从没干过秘书这活儿,一点经验都没有啊!
经过王若飞的一番劝说,胡乔木这才半推半就地同意了。并且,还是从王若飞那里,胡乔木得知,其实在两年前,毛主席就已经开始留意他了。
1939年那会儿,胡乔木写了篇叫《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》的文章,发在了《中国青年》杂志上。毛主席读了之后,觉得写得挺好,挺赞赏的。后来,他身边的秘书周小舟被调走了,毛主席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胡乔木,觉得让他来当秘书或许挺合适。
但是,说实话,胡乔木当秘书的经验真的挺少的,所以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感觉有点儿懵,不知道该干啥。就这样一直到了1940年下半年,那会儿毛主席正在忙活着校对《六大以来》这个文稿的样稿呢,胡乔木见状,就主动凑上前去跟毛主席说:
“头儿,这事儿让我来搞定吧。”
毛主席自己也有点儿吃惊,不过他还是把稿子递给了胡乔木,让他帮忙检查一遍。
“你可真是挑了个合适的活儿干!”
可以说,是在审阅《六大以来》的文件时,毛主席头一回领略到了胡乔木的写作才华。
说实话,胡乔木虽然入党挺早,但他对党以前的事情了解得并不透彻。而《六大以来》这本书呢,它详细讲了中国共产党从六大开始,十几年的经验和教训。这里头包含的历史文件特别多,有500多件,字数加起来都超过280万了。
没过多长时间,胡乔木就把事情理得一清二楚。他写的文稿,懂党史的人看了觉得很到位,就连那些不太懂党史的人,看过之后也能对中国共产党的过往有个大概的认识。
就是从那次校对工作起,胡乔木得到了毛主席的好评。
1941年6月份22号那天,苏德俩国家打起来了,这事儿一传出来,全世界都炸了锅,对咱们中国那会儿正跟日本干仗呢,影响也是大得很。毛主席那时候也在琢磨着,得写一篇有劲儿的文章,好给咱们老百姓打气,让大家伙儿抗战更有劲儿。
某天夜里,毛主席专门把胡乔木喊到跟前说:
这是毛泽东主席头一回给胡乔木安排写作的工作。
说实话,写命题作文挺有挑战的,尤其是毛主席给出的题目,你得有自己的笔调,同时还得紧扣毛主席的主要观点。
胡乔木的表现,确实让毛主席挺满意的。
仅仅过了一个小时,胡乔木就迅速完成了一篇稿子交了过来。
胡乔木心里头七上八下的,老怕毛主席对他的文章有啥不满意。但没想到,毛主席看了后,啥话也没说,就是稍微动了动笔,然后文章就直接发出来了。
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对文稿要求特别高,胡乔木这次能没挨批评,基本上就相当于得到了夸奖。
毛主席对胡乔木挺满意的,要不也不会老让他跟在身边。胡乔木虽然职位换来换去,但一直是毛主席的秘书,这点跟陈伯达挺像的,陈伯达也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。
胡乔木那才华,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杨尚昆多年后还提起这事儿:
以前,毛泽东曾用“有了大树遮荫,就不愁没饭吃”这样一句玩笑话,来形容他自己的学识积累和才华。
毛主席瞧见了胡乔木和乔冠华(那时候他还叫乔木呢),就笑着开了句玩笑说:
碰上个老胡(胡乔木),这儿还站着个老乔(乔冠华),咱们不能叫他们大乔小乔,干脆就叫东乔西乔吧!……
毛主席曾以玩笑的口吻提起过“南乔北乔”的小风波,但他起初并没有介入。那时候,乔冠华和胡乔木都在重庆,而且两人都用“乔木”这个名字发表文章。因此,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纷纷建议,要不你俩商量商量,让其中一个人换个名字得了。
胡乔木和乔冠华两人都不愿让步。
乔冠华总说自个儿身高有一米八,就像个顶天立地的大树,硬是不愿意改掉乔木这个名儿。胡乔木呢,他也不甘示弱,直接引用《诗经》里的句子来比喻自己,还炫耀说早在1935年,他就用乔木这个名字发表文章了。
另外,胡乔木还提起了他的妻子李桂英,那时候她已经改名叫谷羽了。
1938年7月份,我跟李桂英在延安成了家,那时候,我还把她名字给改了,叫“谷羽”。谷羽嘛,就是说她像那种从深谷里飞出来,又落到高树上的鸟儿。你们说说看,我这本来就叫“乔木”的人,用这个名字是不是挺合适的?
直到毛主席后来重回延安,那场关于“南乔北乔”的争论还是没有分出高下。
新中国成立后,乔冠华被上面安排到了中央工作,他成了政务院办公厅的副主任,还兼着政务院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的局长。另一边,胡乔木呢,他则当上了政务院出版总署的署长。他俩名字读音差不多,这事儿还闹得挺大,连毛主席都注意到了。
为了处理好他们两人的矛盾,毛主席专门把两人叫到一起面谈。
毛主席先向乔冠华,也就是大家说的“南乔”,提出了问题:
“你以前叫啥名字啊?”
乔冠华回应道:
“乔大爷,说的就是乔冠华。”
毛主席微微颔首表示同意。
你这名字挺不错的,以后就别改了,还用你的本姓,直接叫乔冠华就好。
接着,毛主席扭过头,对胡乔木讲道:
说到“北乔”你,本来姓胡,那就改回胡姓吧,以后直接叫“胡乔木”就行。
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,把南乔和北乔多年的矛盾给摆平了,毛主席这招真是厉害,太绝了。
但是,胡风在1977年回想起往事,提到直到1950年那会儿,他碰见了乔冠华,就直接问他还用不用“乔木”这个名字,乔冠华回答说他还没改。
其实,“二乔”之间的纠葛,比那两位主角的历史可要长得多。
到了80年代,陈子善和王自立两人在忙着整理《回忆郁达夫》这本书稿时,无意间翻到了一张40年代的老照片。照片上有“乔木”、大华侨商人胡文虎,还有郁达夫的身影。可问题来了,他们弄不清楚照片上的“乔木”到底是胡乔木还是乔冠华。琢磨半天没结果,两人一合计,决定直接去找乔冠华问问清楚。
乔冠华在病床上跟那两个人说明情况:
胡浪漫先生拿的那张照片里的人是我,跟胡乔木同志没关系……抗战那会儿,胡乔木同志其实一直在延安,他也用“乔木”这个笔名写文章,所以可能才会搞混。
【“我要活到90岁”】
由于毛主席对胡乔木的信任和重用,他的地位逐渐提升,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1956年,党开了八大会议,那时候胡乔木被选为了中央委员,而且还成了中央书记处的候补书记。
然而,由于长时间陪伴在毛主席身旁工作,胡乔木承受的精神负担确实挺重。身为秘书,他写的每一份文件都得准确无误,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持续久了,使得胡乔木的神经衰弱状况日渐加剧。
1961年5月份,胡乔木开完北京那个会以后,就跟当时管中央事情的邓小平说想请个假。邓小平看了看胡乔木的请假条,大笔一挥给批了,还跟他说:
你去好好放松放松,歇一歇吧。
虽说胡乔木还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,但打那以后,他基本上就离开了毛主席身边,而且之后再也没回去。
1966年6月份,胡乔木正好在杭州休息,没想到碰巧见到了毛主席。虽然他们已经很多年没见了,胡乔木心里其实有好多话想和毛主席聊聊。但谁想到一见到毛主席,他突然就紧张了,脑袋里一片空白。原本打算好好说的那些话,结果一句也没说出来。
直到要分开那会儿,毛主席还特意交代了一句:
你回到北京后,尽量少开口,多瞅瞅周围,多掌握点实际情况。
真可惜,那是胡乔木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。虽然毛主席后来有过想去探望胡乔木的念头,但种种原因之下,他们没能再碰头,这事儿成了胡乔木心里永远的疙瘩。
尽管胡乔木一直在养病,但他还是没少忙活,干了不少活儿。
1975年,胡乔木当上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头儿,帮邓小平搞整改。
1978年12月18号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会上胡乔木被选为了中央委员,他负责写了全会的那个公告。会议结束后,胡乔木又接了个新任务,成了中共中央副秘书长,同时还管着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的事儿。
1982年9月份,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大会,这次会上,胡乔木又一次被选为了中央委员。后来,在紧接着召开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,他还被选为了中央政治局的一员。
胡乔木直到老年,仍旧在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,贡献余热。
1982年秋天,日本有些右翼人士搞出了一本历史教科书,里面把历史给扭曲了,这本书一出版,立马就在国内外闹得沸沸扬扬。
胡乔木老人亲身经历过抗战,心里头那个气呀,立马拿起电话,拨给了还在北京忙着的秘书黎虹。他要把自己的想法赶紧告诉中央,让上面的人知道。
“必须得明确表达我们的强烈不满!”
中央听了胡乔木的建议,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严肃处理此事,还取消了原定的日本文部大臣小川平二来华的访问计划。
同时,胡乔木也明白,想让日本右翼那些不要脸的说法彻底消失,最关键的是得把咱们自己的历史书写好。
那一年,中央做了个决定,要在中央书记处下面搞个党史工作的小组,胡乔木也是这个小组里的一员。
1988年,中央做了个决定,把原本在中央书记处底下的党史工作小组,升级成了党史领导工作小组。这次,杨尚昆挑了大梁,当上了组长,而薄一波和胡乔木则成了副组长,一起帮忙管事。
虽然胡乔木年事已高,身体状况也不太好,但他还是硬撑着要自己动手处理这些文案工作。毕竟,他是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,有好多细节只有他心里最清楚,别人很难顶替他来完成。
1991年8月份,《中共七十年历程》这本书正式跟大家见面了,但那时候胡乔木已经病得很重。
胡乔木因为长时间辛苦工作,身体里的癌细胞开始到处扩散了。
1992年夏天7月份的时候,胡乔木因为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。
虽然病痛时常让胡乔木难以承受,但这位老爷子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。即使在病情危急的时候,他还跟老伴笑着说:
我下定决心要活到90岁这个岁数。
胡乔木老爷子,一辈子都在毛主席身边忙活,到了晚年,他心里头老有个念想,那就是想写本关于毛主席的回忆书。
挺让人难过的,胡乔木的这个心愿终究没能如愿以偿。
1992年9月28日那天,胡乔木因为生病去世了,他那时候80岁。
#图文春日打卡计划#